赤坑镇林下种植的砂仁长势喜人。 西江日报通讯员 吴映霖 摄
西江日报记者 陈洁 吴映霖 张苑卉
“我们是靠山吃山!”站在村边林下砂仁地旁,广宁县赤坑镇合成村党支部书记郑志连爽朗地对记者说。初春的阳光穿林而过,砂仁叶上树影斑驳。这一片树林的碳汇价格已翻倍,形成的良好生态还可以发展林下经济。绿水青山让这个昔日贫困村意气风发,底气充足推动乡村振兴。走在新路上,全村上下都感觉有了奔头。
“卖空气”寻发展
合成村村民第一次意识到森林保育的经济价值还是在3年前。2020年12月28日,在广州市碳排放权交易所,广宁县4个省定贫困村林业碳普惠项目以成交价36.06元/吨竞价成功,创当年广东省碳普惠减排量公开竞价价格新高。4个村中,合成村交易量最大,5434吨碳汇为村集体挣了18万元!对于当时的合成村来说,这可是一笔“想都不敢想”的大收入。
合成村位于广宁县北部,多山地丘陵,到县城需1.5小时车程,弯弯曲曲的环山公路制约着经济的发展。除了大片密林,合成村找不到别的经济资源。想尽办法,村民的日子仍然过得紧巴巴。当政府部门进村推广碳普惠项目,介绍“卖空气”能挣钱的“稀奇事”时,大家满脸疑惑。直到交易成功,钱打到集体账户上,大家才恍然大悟。
揣着“第一桶金”,村民们想的可不是等分红,而是有更大的“野心”。郑志连表示,这笔钱要用来发展集体经济。过去的苦日子让全村更加渴望发展,特别是2021年脱贫攻坚战胜利,合成村摘掉贫困村帽子后,怎么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成为村里的头等大事。
除了合成村,3年前一起“卖空气”的其他村子都有同一个愿望——一定要发展。这也是记者采访中常听到的五个字。
“家门口”有新路
不过,问题又来了。对于脱贫村而言,发展基础尚未牢固,资金投到什么地方才能生蛋呢?几条村子都为之犯愁。在其他村派村干部外出考察寻觅产业时,合成村则在“家门口”找到了答案:发展砂仁种植。砂仁是四大南药之一,镇里以前就有种植传统。如今在企业统购统销的带动下,村民重新养护砂仁,提升质量和产量。合成村目前已在林下发展了1000亩,今年还计划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。
合成村被层层密林包围,一汪碧水在村口蜿蜒,让人沉浸在满眼翠色中。同一片绿水青山,既换来了碳汇,如今又发展起林下产业,一举两得。
“林下的环境能让砂仁吸收更多养分长得更好。”广宁县林业局生态修复股股长程月明看好合成村发展砂仁产业。他介绍,赤坑镇的森林植被保存得比较完好,当地混交林居多,阔叶树占比高。这种林分结构可以涵养水源,增加土壤有机质,十分适宜发展林下经济。
“我也是后来才知道这些杂树这么有价值。”广宁县祥景种养专业合作社社长冯惠容说。她是赤坑人,从小在林下长大,跟村里很多人一样把这些林林总总的树木称作“杂树”。12年前,她回赤坑发展砂仁种植,了解到“杂树”就是不同树种组成的阔叶林,林下砂仁长势好质量高。
赤坑种出的砂仁深受市场欢迎。冯惠容从村民手中收购砂仁的价格也在逐年上涨,最初10元/斤,2022年涨至20元/斤。好几个乡镇邀请她前去投资。她到了当地习惯先看周边的山和树。“树好、林好才能发展好,”她笑道,“我现在连树都舍不得砍了。”
“三不靠”有依靠
“以前大家可不会这么想。”程月明笑道,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,他就在广宁县各个山头种树,对国家持之以恒推动森林抚育感受深刻。他表示,经过三十多年不停歇地护绿,地方的森林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。在一些地区,原本树龄相近、树种较为单一的针叶林,逐渐变成了“老中青混合”、层次丰富、树种多样的针叶阔叶混交林。
随着林分优化,发展林下经济的环境更好了。森林的固碳能力也得到提升,为逐步扩大林业碳汇交易奠定基础。对于所在村来说,这意味着集体资产获得升值、变现机会也越来越多。
江屯镇是广宁县生态修复面积最大的镇。受自然因素影响,当地土壤的沙质含量较高,林分比较单一。10年以来,广宁县在该镇补种了过万亩阔叶林。如今,这片林木的价值正被唤醒。
江屯镇江合村党支部书记欧立成热切地期盼着“卖空气”。他是“90后”,思维活跃,敢说敢干。2021年,他在而立之年回到家乡,当时村集体收入只有2万元,增收成为他最迫切的任务。江合村没有丰富的资源或突出的区位优势,他只能想尽一切办法,有田靠田,有山靠山。经过流转撂荒地等工作,去年该村的集体收入提高至6万元,但面对种种支出还是捉襟见肘。
去年,县里通知将组织新一轮碳普惠工作。欧立成十分惊喜,立即动员各个自然村积极参与,希望推广开来。他说:“我们想翻修村道和路灯,建设新农村。如果能‘卖空气’,我们就能多一笔资金。”今年有大企业承包村里林地,欧立成计划把相关片区的碳汇收益分成写进合同。
在广宁,类似这样“有树有林,急盼发展”的村子还有很多。木格镇册田村就是其中之一。该村处于不靠大路不靠大河不靠墟镇“三不靠”地带,全村3000多人,但只有1000多亩耕地,2022年村集体的收入只有2.3万元。这些年,村里一直想发展林下经济,却无奈资金有限。“卖空气”让册田村党支部书记周洪嗅到了机会的味道:“我们耕地少,但有2.6万多亩林地,碳汇很多,如果能‘卖掉’,那就有资金扩大产业了。”
因为本地收入低,册田村村民只得常年外出打工,用辛勤的汗水换来村里一幢幢小洋楼。周洪告诉记者,在发达地区工作的经历让村民们增长了见识,提起“卖空气”,全村人都非常支持。
小树苗大期待
今年植树节前,程月明带着记者看望他这些年种下的树。在山边,他笑眯眯地讲述山杜英、藜蒴、红锥等树木的特点。当初不过半米高的小树苗,几年间已长高至三四米,尽显蓬勃生机。他期待它们真正成林的那一天:“都说十年树木,很不容易的。”
与树木同向上,这些年来,广宁人民正奋力推进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生动实践。阳春三月,万物复苏。冯惠容忙于扩种和销售,她现在不仅卖砂仁,还和农科所合作,推出深加工产品。去年合作社实现了近500万的销售额,最多一家农户增收近4万元。这个春天,她更是踌躇满志。
广宁县近日完成了新一轮碳普惠项目资料送审工作。相比3年前,本次参与主体扩大到逾100个村。村民们十分关注碳价,3月10日,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的成交最高价为82.98元/吨,相比3年前的交易价翻了一倍多。